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2021-04-21 16:48:59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侯福深近日在出席此間舉行的上海車展時說,中國汽車產業未來要實現“三步走”的愿景,即到2028年碳達峰、2050年近零排放、2060年碳中和。“汽車產業不能拖國家的后腿,要盡可能地往前。”
侯福深認為,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碳中和會是全球汽車產業競爭的新高地。“它有可能會成為全球新型貿易壁壘的工具,像歐盟對于高排放的產品要征碳稅,對電池要進行碳足跡的管理等,如果我們的產品不是低碳的、不是零碳的,未來出口可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至2050年,中國汽車保有量將持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汽車產業碳排放將持續提升,對道路交通減碳形成巨大挑戰。”侯福深指出,對于汽車產業的碳減排應該從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考慮。全生命周期涵蓋了兩個循環,一個是燃料周期循環,一個是材料周期循環。至于未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主要途徑有哪些,侯福深表示,首先是降碳,比如說節能技術、混合動力技術,在原有燃油車的基礎上降碳;其次是零碳,像純電動、氫燃料電池都屬于零排放的車輛;第三是減碳,主要是指能源生產環節用碳捕捉方式進行減碳。
2021年的上海車展是經歷過疫情后的車企首次重磅集體亮相,新能源、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成為這個老戰場的新熱點。國家“雙碳”目標的提出,為行業帶來發展機遇,數字化、綠色化融合,將成為行業實現減碳的關鍵路徑。
同樣在此間出席車展論壇活動的上海市國際貿易促進會副會長顧春霆表示,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汽車行業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一環。電動化成為這一輪變革的中心,車企正在以戰略性的眼光,布局電動車領域的技術研發、產能投資,搶占先發優勢。同時,科技創新的力量也在深度融入汽車產業當中,共同推動中國汽車產業低碳化發展。
毫無疑問,在汽車行業轉型的浪潮中,在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進程里,車企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由騰訊和上海市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聯合發起的“擁抱變化、擁抱綠色發展——碳中和驅動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論壇上,吉利控股集團高級副總裁楊學良表示,吉利發布了藍色吉利行動計劃一(智能化節能和新能源汽車)和計劃二(智能化電動汽車架構),堅定完成智能化、電氣化的轉型升級,并與騰訊開展深度戰略合作,共同推進汽車全產業鏈低碳發展。長安汽車的第三次創新創業計劃,則將以“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的全新定位,提升軟件和效率方面的核心競爭力,打造“新汽車”+“新生態”產業公司,成為數字化電動汽車普及者。
在發展智能網聯汽車和數字化運營服務體系領域,蔚來汽車也給出了明確的方向,讓更多人開上電動車,提供全場景補能體系。不久前,蔚來與中石化達成戰略合作,共同建設充電換電網絡,走向了新能源與傳統能源企業的協同發展。在此基礎之上,提高充電、換電的公共服務效率,打通用戶、app或者小程序以及充電樁體系,讓補能的基礎設施之間互聯互通。同時,車電分離的BaaS服務,也是一種商業模式的創新,運用數字化能力對電池資產高效集中的管理,提高電池使用率。
同樣行動起來的還有長安,它制定了2025年降低制造過程碳排放60%以上的目標,通過能源結構調整、低碳工藝開放、能源智能調配及綠色直供等手段,將生產效率、環保對策效率及能源效率有機結合。2020年,沃爾沃汽車成都制造基地在整個生產和運營環節已實現100%可再生電能的使用,成為國內首個實現電能碳中和的汽車制造基地。極星也已經開始探索在全生命周期計算供應鏈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包括原材料、供應鏈、生產制造、物流以及用戶在使用汽車和報廢各階段的碳排放數量。
騰訊公司副總裁鐘翔平表示,低碳化發展給科技企業和汽車企業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同時也為行業的創新發展帶來了更大的動力和機遇。雙碳目標將引領全產業鏈生態重構,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互聯網科技企業與汽車企業已經深度融合,共同面對這個時代的命題,用數字化的手段更好助力綠色發展。
碳中和是全世界、全人類面向可持續發展的共同目標。在汽車產業面向數字化、綠色化發展的時代命題下,科技產業與汽車產業將成為產業互聯網的重要環節,在技術創新、產業鏈聯動以及鼓勵公眾低碳出行等領域等做出努力和貢獻,推動汽車產業碳中和目標的實現。(記者 李佳佳)
“少年航天科普特訓營”舉行,VR空間站引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