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命時報 時間:2021-05-17 08:33:46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以骨量低、骨組織微結構損壞,導致骨脆性增加的全身性骨病。中醫古籍中以“骨枯”“骨萎”等代稱骨質疏松癥,認為其病因病機主要為腎精虧虛、肝筋失養、脾虛濕困和氣滯血瘀,進而引起機體骨骼疼痛、下肢酸軟、疲乏無力等癥狀,嚴重影響日?;顒?。骨質疏松按照嚴重程度,可分為低骨量、輕度、中度和重度四個階段,中醫針對性治療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且副作用小。
低骨量。也稱骨量減少,BMD測定骨量減少在1SD~2.5SD 之間,尚未達到骨質疏松的程度。如果不加以干預,有可能發展為骨質疏松。本階段大部分患者起病較隱蔽,多數患者缺乏典型癥狀,往往在骨密度檢查時才發現。此階段的治療原則是早期介入,適時干預,提倡多進行中醫保健運動改善骨骼狀況。比如,可經常做八段錦、打太極拳、做五禽戲等運動,同時飲食多選用一些有補鈣作用的食療方,將牛奶、蝦皮,豆制品等食物融入到日常飲食中,可常熬核桃仁牛奶粥喝。
輕度骨質疏松。指BMD測定骨量減少在2.5SD~3SD之間,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腰背痛、腰膝酸軟、乏力等,部分患者也可無明顯癥狀,如果不加干預,會進一步加深骨質疏松的程度,面臨骨折風險。一般情況下,低骨量和輕度骨質疏松兩個階段臨床癥狀不明顯,不至于影響生活,可通過多方面進行調理。比如,堅持平均每天至少曬 20分鐘太陽,持續做12周的太極拳或八段錦等傳統訓練,能有效減輕骨密度損失。除與低骨量飲食建議相同,還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羊蝎子骨髓補骨脂湯、黑豆牡蠣粥、當歸羊肉湯、豬血瘦肉豆腐湯等,可達到補腎益精、溫經通絡、健脾補腎等功效。
中度骨質疏松。指BMD測定骨量減少在3SD~4SD之間,臨床表現除腰背痛、腰膝酸軟、乏力等癥狀以外,疼痛可進一步加劇,甚至是全身性骨痛,可伴有彎腰駝背、身材變矮,骨折風險大。已發展為中度骨質疏松時,單純靠改善生活方式效果并不大,需采取規范藥物治療。單味中藥常用的有淫羊藿、骨碎補、杜仲、白術、巴戟天、鹿茸等;中藥復方則根據不同證型配以不同藥方,比如左歸丸加減治療肝腎陰虛型骨質疏松癥,健骨愈疏湯治療腎氣虧虛型骨質疏松癥。平時保健,可常擦督脈。具體方法是:在腰背部督脈涂抹按摩膏,從大椎至腰俞部位反復摩擦15~20 分鐘,以腰背部溫熱為宜。
重度骨質疏松。指骨量減少至少在4SD以上或≤-2.5SD并發生一處或多處骨折。處于該階段的人群駝背程度加深,可能會出現脊椎后彎、骨折等從而導致肺活量減少、呼吸困難、胸悶氣短等癥狀,嚴重者甚至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該階段患者極易發生骨折,不推薦推拿治療,可用灸法代替。取關元、氣海、脾俞、腎俞、三陰交、足三里,每穴溫和施灸5~7分鐘,每日1次,10天為一療程。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推拿疼痛科副主任醫師 宮媛媛 主任醫師 劉長信
“少年航天科普特訓營”舉行,VR空間站引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