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天津日報 時間:2021-08-04 14:51:55
記者從市文保中心了解到,近期出現的持續降雨,對我市多個戶外考古項目進度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在采訪中記者也發現,對于考古人來說,“度夏”從來就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
考古工作防降雨戰高溫
近日,臺風“煙花”過境津城。大雨過后天空剛剛放晴,位于鼓樓西側的天津衛故城鼓樓西遺址項目工地上,考古工作者們顧不上欣賞頭頂的彩虹,便緊張地開始抽水,清理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由于雨勢大,持續時間長,項目現場十分泥濘,現在能做的就是第一時間抽水,將地面盡快清理干凈。
同樣的工作也正在西青區、東麗區等地的考古項目現場緊張進行著。據了解,降雨是對考古影響比較大的因素之一。一旦降雨,室外考古工地都會停工,而且為了保護現場和文物安全,需要有人員24小時值守,并密切關注天氣變化。長期從事考古工作的市文保中心副主任盛立雙告訴記者,考古工作每年都會面臨安全度汛的問題。一般遇到降雨天氣,室外考古現場都會進行苫蓋、挖排水溝、圍堰和抽水。和往年相比,今年降雨量大、持續時間長,并且反復出現。除了影響發掘進度外,長時間降雨對暴露在外的發掘現場不斷沖刷,將會造成一定的侵蝕。為了保護發掘現場,要利用技術手段提前防護。“比如我們在北辰區北倉鎮正進行發掘的李咀明清家族墓地,現場都是土坑墓葬,一旦遇雨會對發掘資料和已經揭露出來的遺跡造成破壞。所以我們趕在雨季來臨前采用吊車吊裝的方式,把墓地中用于整體墓地規劃定位和祭祀功能的明代磚砌明堂用技術手段整體‘打包’吊裝,運回我們的考古基地進行采樣分析。”
盛立雙還告訴記者,雨過天晴也并非“萬事大吉”,“除了降雨外,夏季考古另一個‘大敵’就是高溫。目前天氣晴朗的條件下,室外作業溫度長期在40攝氏度以上,戶外工作人員要避免中暑,我們準備了綠豆湯、藿香正氣水,還要搭建臨時的防曬棚,確保工作人員的健康安全。”
多項措施保護不可移動文物
夏季汛期中,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工作也是各方關心的問題。記者從市文旅局了解到,根據國家文物局《關于加強橋梁文物防災減災工作的意見》,市文旅局相關部門組織各區對我市橋梁類不可移動文物進行排查。特別是將有文物分布的水庫、河流和山區、溝谷等洪區和地質災害多發區作為重點排查區域,將古橋、古建筑和依托文物建筑開放的博物館、紀念館,以及文物保護工程工地、考古發掘工地等單位和場所,作為重點排查對象。
對排查中發現險情的,要按規定及時報告區政府及有關部門,采取遮蓋、加固、支頂、圍擋、排水、防滲等有效排險措施,控制險情發展。對確需全面搶救維修、安全防護設施老化、基礎設施薄弱的,應按規定和程序采取應急措施,開展維修保護,提升防護水平,排除可能對文物安全構成威脅的隱患和問題;對存在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的,要協調會同有關部門和單位,實施重點治理,從根本上消除隱患。對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的文物開放單位和文物保護工程工地、考古發掘工地等,要立即停止開放或者停工,確保人員和文物安全。(記者 張帆)
標簽:
“少年航天科普特訓營”舉行,VR空間站引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