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晚報 時間:2021-12-10 09:09:15
創建30個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和體育特色鄉鎮,利用公園綠地、空閑邊角地、疏解騰退空間等資源新建籃球場、足球場等360處體育健身活動場所,進一步滿足群眾健身需求。
“小伙子,行啊,還敢側撲呢。”閔莊公園的足球場上,當守門員的男孩一個倒地將皮球擋出場外,場邊觀眾不由地叫好。這是一個普通的周末,閔莊公園的足球場、籃球場,到處都是健身的人群。他們大多就住在附近,到公園健身已經成為生活習慣。
今年,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動群眾體育發展,城市“一刻鐘健身圈”和行政村體育健身工程實現全覆蓋。
曾經違法建設 如今公園綠地
得到了大人的夸贊,孩子的情緒更加高漲。
“這有啥,小意思!”小男孩一個利落的翻滾,若無其事地從地上跳起來,“這上面的草比較密,草也長,這兒的草坪比我們學校操場上的還要好呢。”一邊說著,一邊跑到場邊,把羽絨背心遞到媽媽手里,“不穿了,太熱!”
閔莊公園在閔莊路南側,長方形分布,占地7.63公頃,之前這里被眾多汽車4S店、汽車裝飾門市占據,通過“疏整促”專項行動,將5萬多平方米的違法建設拆除,騰退的土地被建設成了如今的公園綠地。
“基本上每個周末中午前后過來,都能和小朋友湊到一起玩一會兒。”家長劉女士告訴記者,閔莊公園周邊環繞著多個居民小區,來這里踢球的幾個小男孩都住在附近小區里。閔莊公園開放后,公園里的這片球場讓孩子動起來,孩子不僅放棄了在家里打電子游戲的消遣,寫作業的效率都有所提升。而且,過來踢球的孩子各個年級都有,多數都來自于附近小區,孩子們交到了不少跨年級的小伙伴。
公園里有三塊足球場,其中兩塊是五人制籠式球場,另外一塊略大,能容納七人。球場的上方都安裝了照明燈,已經能滿足居民夜間運動的需求。
足球場西南側,是三個籠式籃球場,只有一個場地的門開著,兩個家長帶著一個大孩子在場內北側練習拍球過人,場地南側,一個小孩子在跟著媽媽追著球跑。“這塊場地總是開放,還經常有人來滑輪滑,學自行車。比在小區里安全多了。”小孩子的家長說。
一邊運動健身 一邊科普識字
“應該在橋上拍,我看網上好多照片都是這么照出來,效果最好。”
“咱們去橋下岸邊,前景是水草、后景是大摩天輪,那才好看呢。”
龍潭中湖公園的大摩天輪下,孫阿姨和她的伙伴們在為取景討論不休。
走進龍潭中湖公園的南門,就能看見紅色的塑膠跑道,這條跑道環繞著公園內的湖區,約2.6公里,串聯起整個公園的多片球場、松林棧道、高空棧橋、賞景亭等。塑膠跑道上,標注了方向和距離,跑道的外圈,每隔一段距離就會有一個長條形的顯示屏,上面滾動播放著各種信息。
“每周都有三四天過來快走兩圈,然后再隨便逛逛,堅持了一個多月了。雖然沒瘦下來,但感覺精神好了,至少下午上班的時候不那么困了。”李先生在附近上班,每次都從北門進園,在公園里鍛煉一個小時左右。
“咱們和姥爺一起比賽吧,看咱們三個誰先跑到沙坑那里。”在北側的環湖跑道上,看到熙熙有點兒不想走,熙熙姥姥拉著熙熙的手提議。孩子一下子精神起來,擺出了一個前腿弓、后腿蹬的架勢,右胳膊舉高喊著“預備”,然后胳膊往下一揮——“跑!”,率先沖了出去。姥姥姥爺開心地跟在后面,“跑道上軟乎兒,摔倒了也不怕。”
熙熙家就住在與龍潭中湖公園一路之隔的長青園小區,之前,老人每天只能領著孫女在小區樓下玩一會兒,這個公園給老人減輕了不少負擔。
“小區里兒童設施很少,孩子不喜歡在外面待著,不是吵吵著回家看動畫片,就是拉著我去超市買吃的。”因為想讓孩子多曬太陽,熙熙姥姥就只能抱著孩子轉悠,每天累得腰疼。自從公園開放后,她每天都推著孩子到公園里來,孩子就在那邊的科普臺上認識了“鳥”“草”等生字。“這里面大,有健身步道,還有孩子愛玩的沙、小滑坡,每樣玩一會兒,也不用我抱,大半天就過去了,我現在比以前輕松多了。”
侯東儀村
新翻修籃球場成了村里地標
周六下午2點,沒什么風,陽光正好,雖然是冬天,但不覺得寒冷。通州區西集鎮侯東儀村剛剛翻新的籃球場,老少爺們兒換上球鞋、脫去外套,開始球場上的你爭我奪。
這個籃球場,正好在侯東儀村南側的西尹路邊。路過此處,很容易被光鮮亮麗的新球場所吸引。但就在3個月前,這塊地方還是坑坑洼洼的停車場。
“原先啊,這里有一個籃球場,但是年久失修,已經用不了了。就被村民們用來當停車場。”村委會主任黃志亮介紹,本著為群眾辦實事的態度,今年9月,經協商后,籃球場翻新工程啟動。僅用了10天時間,趕在中秋節前,嶄新的籃球場和健身器材閃亮登場。不但成了侯東儀村的地標,還實實在在給村民們增添了一處健身場所。
籃球場地面使用的是流行的塑膠材質,紅綠兩色。場邊特意增添了可供歇腳、遮風擋雨的休息區。四周豎起了高大的燈桿,能讓球場一直開放到夜里10點。球場的大門,24小時敞開。“這么好的球場,就應該歡迎大家多來玩,不關門。唯一的要求,就是別擾民,大家玩球的時候,注意點兒噪音問題。”黃志亮說,除了本村村民,附近幾個村的球友,也經常過來切磋球技。
50歲的老劉,住得離球場很近。沒事的時候,他就抱個球過來練投籃。不管是年輕人、老年人還是小朋友,都是他的球友。別看沒有花里胡哨的籃球鞋,但他運球、虛晃、投籃,基本功相當扎實。老劉擦擦汗說,“我這年紀,在這塊球場,算‘年輕’的,一會兒侯大爺過來,你再瞧瞧他,那才是老當益壯。”
果然,不一會兒,一個頭發花白的老大爺,悠悠哉哉騎著三輪車,來到球場。別看侯大爺已經77歲,但雙腳一踏上球場,立刻煥發了青春。“來,給個球。”侯大爺一張手,接住傳球,雙腳站穩,一手漂亮的定點跳投,籃球畫著優美的弧線,空心入筐。“瞧著沒,哈哈。”侯大爺對自己這一登場的演出,相當滿意。球場上的其他人,也都報以歡呼和掌聲——“好球!”
期盼
“希望開放時間更科學”
記者在走訪北京市幾處公園運動場時發現,市民參與運動的熱情日漸提升。但他們也有一些小期待,比如運動場的開放時間,是否可以更科學。
在某公園的足球場和籃球場,一到周末便擠滿了人。一塊籃球場上,滑輪滑、拍球、跳繩、學車的孩子們都擠在一起。記者發現,這些球場的開放時間,市民們并不是完全掌握。
在另一個公園,有多塊網球場、籃球場、足球場和輪滑場地,這些球場同樣不是完全開放。有市民反映:“有時候能看見里面有人在活動,有時候又關閉。希望開放時間能更科學,尤其周末,能讓大家盡量都有運動空間。”(記者 周明杰 孫毅)
標簽: 全民健身
“少年航天科普特訓營”舉行,VR空間站引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