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時間:2022-04-01 10:18:16
以“博物館+旅游”發展戰略為中心,以南海文化為發力點,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是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南海人文歷史、自然生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及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宣傳陣地,也是廣大群眾愛國主義教育的第二課堂,成為文化和生態旅游相融合的旅游“海上風景線”。
根植南海,堅守文博高地
2018年4月26日,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建成并正式對社會公眾開放。這是海南文化和旅游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舉措。博物館位于南海之濱潭門千年漁港旁,距博鰲亞洲論壇會址9公里,占地面積150畝,建筑面積70593平方米。走進博物館,現代美學風格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吸引著觀眾。“絲路逐浪,南海之舟”,整體采用連續空間曲面鋼結構,將潭門中心漁港海岸線自然風光及室內光影效果巧妙結合,絢麗的燈光設計隨季節變化,成為港灣夜晚一道美麗的風景。
自開館以來,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先后舉辦了一系列活動,發揮了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主陣地作用,成為南海之濱文旅融合的亮麗風景。“南海人文歷史陳列”“南海自然生態陳列”“做海——南海漁家文化展(海南)”“龍行萬里——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龍泉青瓷”等20余個展覽,活態呈現中國漁民在南海耕海牧漁的歷史和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展現了獨特的文化魅力與旅游吸引力。
其中,“南海人文歷史陳列”榮獲第十六屆(2018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精品獎”,并入選國家文物局2019年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征集推介項目。“做海——南海漁家文化展(海南)”入選國家文物局2020年度“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推介項目。
如今,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已經成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世界研學旅游組織合作認證基地,在不斷豐富完善海南旅游景區新形態的同時,逐漸成為海南旅游新地標。
科技賦能,助力沉浸式逛博物館
“線下文物,線上鑒賞”,在3D掃描技術的加持下,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精選出多件文物,觀眾可線上360度鑒賞。
據了解,館內現有各類藏品8萬多件,包括歷代外銷文物、南海生物標本、海南歷史文物、歷代船模等。趣味社教課程內容豐富多彩,研學活動和“5G+同步課堂”別開生面。該館順應時代潮流,主動探索智慧化博物館、數字博物館、5G創新應用等信息化項目建設,積極在博物館建設中導入科技力量。
科技賦能突出海洋特色和南海歷史文化內涵,讓在博物館參觀的觀眾體會更加深刻。與此同時,通過主題社教活動、“走進博物館”科普研學活動、南海文博大講堂等,高新技術將南海文化、文物故事、南海自然風光等內容融入其中,場景化的展現帶領觀眾沉浸式逛博物館。
“通過對南海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闡釋、宣揚,加強了人們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理念。獨特的南海文化資源與潭門千年漁港文化遺址相融合,構建獨特的藍色旅游目的地,累計吸引觀眾約170萬人次。”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有關負責人介紹,開館至今,累計開展363場次社教活動、703場次研學活動、8場南海文博大講堂,豐富的活動激發了觀眾興趣、延長了觀眾游覽時間、提升了觀眾參觀體驗。
融合發展,“博物館+旅游”勢頭足
通過深度挖掘南海文化資源,充分發揮博物館公共文化屬性作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圍繞南海人文歷史、自然生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等主題,將館藏文化資源轉化為旅游資源,精心打造集展覽、文創、宣教等于一體的特色旅游產品,并呈現在“南海之夢”號郵輪的旅游線路中。在文化資源創新理念指導下,博物館圍繞館藏文物進行文化延伸,結合海洋生態、非遺元素,開發了“南海禮物”“華光礁I號”“南海拾貝”“耕海牧漁”“海上絲綢之路”5個系列500余款文創產品,深受觀眾歡迎。
2021年,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接待36萬余人次參觀,組織165場活動,入選2021年第三季度全國熱搜博物館百強榜單,獲得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稱號、世界研學旅游組織合作認證基地;肩負起保護南海海域水下文化遺產的重任,實施了首次水下考古調查工作——西沙海域水下考古調查項目,并成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發布的“2021年度國內十大考古新聞”之一。
在自貿港建設的時代大背景下,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博物館+旅游”帶動潭門南海漁業風情小鎮和旅游景區相互配合,打造業態豐富、品牌集聚、環境舒適、特色鮮明的國際旅游消費目的地,現已成為海南高人氣旅游景區。
“下一步,我們將勇扛南海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旗幟,繼續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而奮斗,同時努力將文物融入現代生活、服務人民,打造‘博物館+旅游’新高地。”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館長辛禮學說。(記者 陳關超)
標簽:
“少年航天科普特訓營”舉行,VR空間站引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