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日報 時間:2022-05-27 09:57:16
近日,李彥的長篇紀實文學《蘭臺遺卷》出版,作者通過跨越大洋、涉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調研,用“探秘”的形式挖掘到了80多年前的歷史真相,從獨特視角闡釋了何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要內容。
作家李彥1997年起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執教,長期致力于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她在介紹創作《蘭臺遺卷》的起因時說:“2014年初秋,我所任教的大學突然收到了一封匿名信,指控一位移民到加拿大多年的華裔女性。”那封匿名信針對的是被該校尊為楷模的首位受封的圣公會女牧師李添嬡,由她牽扯出了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英國籍香港主教何明華。而圍繞這位主教的,則是抗戰前后一眾活躍于中國乃至國際舞臺上的風云人物和一系列撲朔迷離、險象環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這封匿名信引起了李彥的好奇,在此后長達六年多的時間里,她被數不清的懸念牽引著,搜集海量瑣碎資料,遍訪國內外相關人士,試圖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遺留下來的幾個謎團尋找到答案,最終通過《蘭臺遺卷》揭示了一段血雨腥風卻又不為人知的歷史,發現了一場看不見但感覺得到的國際運動。
在《蘭臺遺卷》中,李彥寫到了何明華與周恩來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友誼和交往,尤其是兩人會談的詳細內容涉及中英關系、香港問題等,均為中國革命歷史中被遺漏的珍貴史料。她也通過對數位白求恩家族親屬的采訪,進一步豐滿了英雄人物的心靈世界,闡釋了中加兩國人對白求恩精神的不同解讀。書中還提到,白求恩1927年親筆繪制的一批畫作,在加拿大醫學界產生了宿命論流言,并流傳了很多年,李彥在尋找失蹤畫作的過程中,對流言的真偽進行了核實與解析,澄清了流言。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對外合作交流局局長楊明偉認為,《蘭臺遺卷》是李彥呈現給世人的歷史“探秘”,“書中與歷史對話、與檔案對接、與親歷者對應,記述了一些大家都熟悉的人物,如毛澤東、周恩來、白求恩等等,卻淘出了許多我們不知道的趣事,描述了一些大家不了解的細節,因而印證了我們都熟悉的大事。”
比如,抗戰期間,在一位香港主教眼中,中共領導人周恩來是個什么樣的人?從何時起,這位主教開始喜歡上閱讀毛澤東的著作?因為哪些事情,這位主教由曾經對國民黨抱有過良好的期望,最終卻轉變為徹底喪失信心,進而判斷出毛澤東會取得勝利?對于這些趣聞和問題,作者展示了一些獨特的答案。
在寫作中,李彥將目光投向神秘歷史的同時也聚焦繁雜的當下,不乏對人性、理想與信仰的審視,對中西方文化意識差異、人類與自然共存共榮等現象的思考,讓人掩卷不勝唏噓,又遐想無限。
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黃友義說:“這不是一本描繪戰爭與革命的史錄,然而作者讓讀者見證了在中國、在加拿大曾經轟轟烈烈的流血犧牲。她為讀者描繪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群體,回顧了那個令人噤若寒蟬的白色恐怖時代,讓讀者結識了故事人物的親朋和背后的戰友,從不同的角度,再現了太行山區抗日的艱苦卓絕,邊遠小城的寂寞,倫敦教堂深處的決定,看得見的戰場硝煙和看不到的車禍謀殺,以及感覺得到卻看不到的隱蔽戰線的腥風血雨。”
“必須承認,在《蘭臺遺卷》中,我未能解開歷史遺留的所有謎團。有些東西,只能留待讀者中的高人去解惑了。”李彥希望她數年來的努力,能夠告慰那些為了理想而犧牲奉獻的人們。(記者 李俐)
標簽:
“少年航天科普特訓營”舉行,VR空間站引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