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文匯報 時間:2022-07-26 08:26:04
全球范圍內,新冠疫情對音樂劇行業的影響如此之大——座上無人、閑置的舞臺蒙上灰塵,演員、導演、制作人、劇院管理者……行業里的每個人都無法幸免。與此同時,疫情導致的困境也為演出數字化創新帶來了新的機遇——比如備受喜愛的音樂劇《漢密爾頓》,數據顯示,這部作品線上觀看的人數已經超過了百老匯線下觀演的觀眾。
“新冠疫情導致了百老匯、倫敦西區乃至全世界劇院的關停,如今場燈重新亮起,觀眾回到劇場。現在,我們可能又處在了另一個十字路口,我們行業未來的面貌將會從此改變。”身在紐約百老匯的泓洋國際總裁與制作人丁墾,通過視頻向上海的音樂劇從業者發來誠摯問候。作為“演藝大世界——2022上海國際音樂劇節”音樂劇發展論壇的發言者之一,丁墾在百老匯有著超過30年的工作經驗,也是榮獲托尼獎的百老匯音樂劇《紅磨坊》的聯合出品方成員。多年來親眼見證音樂劇行業巨大變化與發展的他,剖析了流媒體時代音樂劇發展的機遇和挑戰。
平臺負責遴選和展映,居家觀看音樂劇或將成為常態
當劇院被迫關停的時候,影響力大的作品往往能更迅速地轉向,大熱劇目《漢密爾頓》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漢密爾頓》的制作人杰弗里·塞勒在接受麥肯錫的采訪時提到:“我們將如何度過這一年半甚至更長的時間?”正是在那一刻,他開始了與迪士尼的鮑勃·伊格合作,一起攜手將《漢密爾頓》送上了一個全新的線上舞臺。當演出錄像在迪士尼+平臺播出時,誰都沒預測到它的巨大成功,節目上線后平臺注冊人數暴漲74%,甚至被人稱為“漢密爾頓沖擊”。
要知道在2016年,該劇線下演出的貴賓票已接近1000美元一張。突然之間,一家人僅需花費6.99美元,就可以欣賞到整場演出。這預示了一個新的未來圖景:居家觀看音樂劇或將成為常態,平臺則負責遴選和展映。
市場調研公司美國晨間咨詢公司進行過一項統計,發現觀看《漢密爾頓》點播的成年觀眾中,有75%的人表示:在線上觀演會激發他們去現場觀看演出的興趣。毋庸置疑,流媒體技術讓音樂劇能夠觸及到遠比現場演出更廣泛的觀眾;而線下演出則需要繼續保持相對高的票價以保證收益。而這或許將導致兩種不同形式的消費體驗——高收入人群能夠在線下欣賞演出,而其他人則選擇線上觀看,線下的觀演將日漸成為一種“奢侈”的藝術體驗。
在未來,將要影響演出觀眾的另一個重要技術因素,是經由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帶來的沉浸體驗技術。這一領域所產生的巨大進步,使得線上體驗在未來有可能成為與親身經歷相同的感官體驗。屆時,觀眾可以離開座椅,也可以自由走動,選擇自己的視角。而傳統的硬件要求,比如音響和座椅舒適度,將不再成為問題。
眼下,已經出現了一些針對此類體驗的嘗試。約翰·戈爾就攜手MelodyVR打造了“《危險心聲》在托尼獎”的VR體驗,觀眾們可以參觀位于紐約索菲特酒店的托尼獎套房,并觀看來自音樂劇《危險心聲》的片段,這一切足不出戶就可以實現,給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便捷和舒適。
在丁墾看來,流媒體帶來的影響對于觀眾來說存在兩個好處。一方面,在針對特定觀眾的相對小型的制作上,長尾效應將得以體現;另一方面,雖然流媒體平臺更愿意發行音樂劇大制作,但觀看這些劇目的新觀眾或許會更快地對于音樂劇這個品類產生興趣,進而發展成為他們所在當地的劇院觀眾。如果新觀眾能被吸引進入到劇院里,并接觸到那些音樂劇新作,這將有助于扭轉流媒體平臺對大制作的偏愛,并推動消費者去嘗試那些規模較小、票價更實惠的劇目。
抖音、網飛等平臺的短視頻算法,正在影響音樂劇的內容生產
技術、觀眾的變化等因素,對于音樂劇內容生產者們來說意味著什么?換句話說,未來的觀眾們想看什么樣的音樂劇?他們會被怎樣的形式驚艷?怎樣的內容會觸達觀眾內心?
眼下,人們已經被流媒體內容、電影、電視“慣壞”了——習慣了更短、更碎片化的節目。而很多好的故事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去講述的,這是很多創作者面臨的挑戰,想要抓住觀眾們的注意力變得越來越難。抖音、網飛等平臺的短視頻算法也在影響著劇目的時長。舉例來說,在網絡平臺,花兩個小時講述一個故事是很長的一段時間,很多網友可能根本沒有耐心看完。
那么,如何在一個小時甚至是30分鐘里講完故事,這就對創作者們的敘事和塑造角色的能力構成極大挑戰,這也迫使創作者們策略性地運用各式各樣講故事的技巧,包括視覺上的沖擊,這一點在對多媒體越來越多的運用上可以看出。而觀眾們也追求著更加豐富、更加個人化的體驗。
不難發現,預算的要求讓劇目趨向使用更小規模的團隊、更靈活的舞臺和演員配置。當然,這是由制作成本的上漲和觀眾風險控制的意愿推動的。而想讓戲劇再次煥發生機,則勢必要在技術的廣泛運用,并在內容、主題、音樂風格上,與新一代觀眾產生聯結。
在疫情改寫全球演藝行業的當下,“交融”是發展前行的方向——一些觀眾選擇線下觀演,另一些則傾向于線上體驗,盡管線下觀演可能在整體上會比線上放映提供更好的感官享受,但在線技術也正發生著迅速的演變和進步。“線上與線下演出的關系是互相依存的。從線上開始的劇目,也會轉移到線下,以期獲得更優質的體驗。至于我們如何有效地將這些體驗融合起來,并為未來的觀眾凸顯在不同媒介中不同作品的優勢,將會是劇目生產者、編劇、導演和制作人將要面臨的挑戰。”丁墾說。(文匯報記者 姜方)
標簽: 漢密爾頓
“少年航天科普特訓營”舉行,VR空間站引關注